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News
开展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渐成广东学界新共识
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2020.04.23


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

为响应广东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总结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形成的“广东经验”,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导活化实践,4月21日,由省自然资源厅指导,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组织的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省自然资源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为民出席座谈会,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以及省尊龙凯时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南粤古驿道网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座谈,开展南粤古驿道基础理论研究渐成广东学界新共识。

近5年实践,南粤古驿道成广东新名片

图为南粤古驿道。(欧阳敏/摄)

2016年,在许瑞生副省长的倡导下,广东省积极响应席大大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的战略倡导,结合广东创建“文化强省”战略,在绿道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层面开展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

图为位于韶关浈江大村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彭剑波/摄)

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广东省持续推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累计发现分布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03个区县的古驿道遗存906处和古驿道本体233条,制定、出台了相关技术文件,构建了系统的标识体系,规划建设了南粤“左联”之旅,丰富完善了平远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粤赣古道红色纪检文化之旅等红色线路,助力西京古道、“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挖掘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并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图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比赛现场。(陈锐权/摄)


图为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比赛现场。(彭剑波/摄)

另外,广东省还立足“以道兴村、以道兴粤”,在保护修复南粤古驿道的前提上,叠加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体育、林业等多部门政策,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化利用探索实践,形成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等品牌活动;开发“驿道游”旅游线路,以古驿道为载体建设自然教育基地,推动古驿道沿线林相提升和生态修复;联合中央电视台摄制专题纪录片并在中央及多个省台播放;发布南粤古驿道地图,开发VR实景展示系统;活化“一道一童谣”“驿道四季”等驿道音乐;组织策划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的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

5年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聚合了全省文化遗产,为广东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新路,是展现广东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成为我省推进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全国大空间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认可。

实践出真知,理论研究正当其时

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陆续对秦汉以来岭南的交通体系变迁、驿道体系发展、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考证研究,形成了一些论述或著作,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古驿道研究体系。2018年12月底,许瑞生副省长在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交流会上,提出完善南粤古驿道学术理论基础,用“古道学”概括总结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实践并研以致用的倡议,并从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了12个方面的“古道学”研究范畴。随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省内高校,省尊龙凯时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积极响应省领导的倡议,纷纷结合本单位现有学术平台,成立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或者实践基地,开展南粤古驿道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

“三师”专业志愿者郭壮狮、张子健《以线性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带动沿线村庄社会经济发展——浅谈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一文荣获第九届钱学森城市学“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金奖提名奖。

但是从整体上看,南粤古驿道基础研究与成效突出的工作实践之间并不匹配,关于南粤古驿道的历史变迁规律、文化价值内涵、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活化利用模式总结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单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各单位的研究未形成合力,成果呈现仍较为分散。  

据了解,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倡议和指导下,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积极行动,主动提出要统筹各方力量,有针对地开展“古道学”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也将组织策划系列南粤古驿道学术实践和推广活动。

开展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渐成广东学界新共识

在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座谈会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以及省尊龙凯时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南粤古驿道网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们聚焦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踊跃建言献策。

曹劲:集思广益,在现有实践中总结理论经验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提出:南粤古驿道是遗产保护界的一个热点,要通过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来带动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实践都是在不断摸索中进行的,是实践先行的,相关的研究也应当广开思路,不断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和思索。

马向明:古驿道理论研究或将成为广东未来的知识创新点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提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要讲好驿道故事,用历史文化遗存稀缺性来点燃线性空间。同时,依托现有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实践,聚焦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对乡村振兴及精准扶贫等的带动关系,或将成为广东未来的一个知识创新点。

吴庆洲:先辈行走驿道,儿子研究驿道,我希望作为“后来者”更多参与古驿道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庆洲,主要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与建筑防灾、城市史,著作有《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文化景观营建与保护》等。他提到他的先辈为养家糊口曾行走在驿道上,如今他的儿子也作为“三师”志愿者,积极参与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研究,他表示:“这几年研究南粤古驿道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我觉得对古驿道的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希望作为‘后来者’更多参与其中,发挥作用。”

张河清:发出广东声音,形成广东方案,体现广东温度

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河清,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竞争力评价、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持续关注南粤古驿道工作,出版了《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廊道研究》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依托南粤古驿道提升学术研究的高度,主动作为,在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特别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上发出“广东声音”;二是拓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宽度,形成经世致用的“广东方案”;三是要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上凸显南粤古驿道的“温度”,形成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的“广东模式”。

陈伟明:将空间线路和历史人文结合起来

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伟明,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南史地和港澳台史,出版了《全方位与多功能——历史时期岭南交通地理的演变发展》等学术专著12本、发表了古驿道相关的论文多篇。他在会上对如何开展古驿道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想法:古驿道研究内涵丰富、牵涉面广,要把古驿道这个空间线路跟历史上人们的活动结合起来;此外,古驿道研究跟广东省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有着深刻的联系,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郑君雷: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君雷,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区域考古学和边疆考古学、民族考古学和考古人类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研究,出版了《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等专著。他在会上提出:古驿道的研究除了需要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外,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组织架构及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我们可以在实践中逐渐归纳抽象的古驿道理论概念,形成一门学科。他还提出可以通过设立刊物和组织会议等形式将各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力量集中起来。

王元林:从更高更多元的层面理解南粤古驿道,研究要强调学科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元林,主要研究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民间信仰及宗教与乡土社会、中外交通史、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研究等,著作有《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客家古邑古道》等。他建议要从更高更多元的层面理解南粤古驿道,对古驿道的理论研究要强调学科融合。

李志刚:把握定位,分工协作,壮大古道学研究队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志刚,研究方向为音乐学、艺术管理等,著有专著论文《数字化媒介背景下音乐中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等,他对古道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想法:古道学是一个大的理论体系,涉及学术、学理、学问等多个方面,包含众多分支,相关理论研究需要一个由点到线、由线至面的一个发展过程。

吴永彬:加强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做好科普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永彬,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珍稀保护植物栽培技术研究,主持了《南粤古驿道沿线植物普查和标识制作》等课题,参编出版了《深圳植物志》等著作。他说到:“南粤古驿道历史上进行的族群迁徙,对区域物种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植物学与生态学是古道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此外,植物的科普工作也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需要在讲好植物的故事上下足功夫。”

施瑛:跨学科探索与研究,注重古道特殊性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施瑛,主要研究尊龙凯时、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建筑与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建筑教育等,著作有《岭南现代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 1932-1966》、《江西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等。他认可古道学概念,认为古道学研究不局限于对古道本体的保护挖掘,可以以古道为依托,从自然、生态、社会、空间领域、植物学等多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研究;要注重古道的特殊性,体现岭南特色。同时他还表示,古道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古道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温士贤:往建立学科的方向去研究古驿道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士贤,研究方向为山地民族生计转型、少数民族人口迁徙、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他认为可以往建立学科的方向去研究古驿道,但也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科,可从基础理论、应用层面展开研究,他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认为可以借助古驿道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协调发展。

方小聪:南粤古驿道可以视作“古道学”学科奠基的初始

南粤古驿道音乐及体育展示总监、南粤古驿道网总编方小聪表示,南粤古驿道是一个跨领域与多维度、内涵极为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事实上,它已然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互相融合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我认为南粤古驿道可以视作“古道学”学科奠基的初始。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其间,助推南粤古驿道活化及古道学研究,南粤古驿道网将竭诚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分享与发布平台。

王浩: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将成立专业的学术组织机构凝聚人气

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秘书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浩对推动古道学研究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他提出:2020年,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将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组织策划古道学学术实践和推广等活动,以专业的学术组织机构凝聚人,以征稿活动吸引人,以主题研讨会团结人,以思政课、继续教育培训培育人,以省级奖项、主题研讨会、对外交流宣传推广,形成良好互动,将整体活动具化为各系列活动,以各系列活动整合为整体活动,从而形成“1+1>2”的效果。

杜黎宏:搭建研究平台,实现跨领域、跨学科合作

“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秘书长杜黎宏提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是在各领域的合力推动下进行的,在此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学术性研究也应当是跨学科的研究;古道学的建设要有对象、有方法、有目的地展开,注重研究的应用性。

李鹏: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将扎实做好专家顾问和研究团队的服务及基础工作

“三师”专业志愿者、省尊龙凯时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鹏表示,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将制定工作机制,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扎实做好专家顾问和研究团队的服务及基础工作,保障南粤古驿道基础研究工作开展。

图为省自然资源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为民发表讲话。

省自然资源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为民对各专家学者的建议高度肯定,并对开展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总结现有实践。对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价值、模式、机制、成效等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广东方案”;二是要依托已有成果。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作为构建“古道学”理论框架、开展系统研究的基础资料;三是要注重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学科优势,加强相关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构建系统全面的“古道学”理论研究体系;四是要做到研以致用。开展“古道学”研究不能形成“空中楼阁”,要接地气,要有实用价值,要服务现实工作;五是要加强交流推广。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展示和推广平台,不断提高南粤古驿道理论研究影响力。


(原文登载于南粤古驿道网,本站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